本文目录一览:
概述:山西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大省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00亿吨左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然而,煤矿的过度开采却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山西留下了更多煤矿采空塌陷区,导致数千村庄房屋受损,耕地损坏及饮用水困难。 据山西省国土部门的资料显示,至2015年,山西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至少将达到770亿元;至2020年,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至少达850亿元。 中国煤炭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报告以国家统计系统数据为基础,并查阅大量与煤炭产品相关的资料、文献,结合对煤炭厂商、经销商和用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最后采纳专家意见并进行桌面讨论,从而确定煤炭产品及煤炭细分产品的供给、需求、工艺、竞争、客户需求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近百亿吨,形成63亿立方米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5115平方公里,导致地表沉陷严重,沉陷面积达2978平方公里,造成矿山地面出现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等现象约2146处,3309个村庄、66万人受到影响,1082平方公里的耕地、42.6平方公里的林地遭到破坏。
看看下面这些文字吧,或许你能从中间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一、山西省开展煤矿重组整合工作的背景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基本情况
煤炭工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全省含煤面积6.2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4%;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6413 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已形成勘探设计、矿井建设、生产经营、加工利用、煤机制造、教育科研、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的煤炭工业体系。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到2008 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合法生产煤矿2598 个。山西煤炭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5%左右,煤炭外调量占全国省际间外调量的75%左右。全省煤炭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上缴财政的税收和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均在40%左右。山西煤炭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全省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山西煤炭工业在取得辉煌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多、小、散”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成为制约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1.产业集中度不高。近年来,山西省在推进煤矿重组整合、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省煤炭工业“多、小、散”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截至2008 年底,在全省近2600 座煤矿中,有年产90 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197 座,年产30 万-60 万吨的中型矿井700 座,30 万吨以下小型矿井1700 座,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 万吨;大集团大公司产量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且矿井布局散乱,小矿见缝插针,大矿无法施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总体低下,大量小煤矿仍在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按矿井数量算,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掘进机械化程度只有25%。
2.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不够。矿难频发,生命损失惨痛。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极大。近两年合计,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18%和30%,事故死亡人数则分别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1%、15%和74%;两年平均,乡镇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11.3 倍。冷酷数字的背后是令人痛心的现实:小煤矿生产等量的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3.对环境、资源造成较大危害。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畸高,表里山河几近“破碎”。据初步测算,中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 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 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 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 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 平方千米,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近百平方千米;煤矸石堆存量超过11 亿吨,占地已近1.6 万公顷。保守估计,多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
环境损失接近5000 亿元。在小煤矿遍地开花的地方,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已经被不计代价的粗放开采、甚至掠夺式野蛮开采,糟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山西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机构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省份。
(三)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意义
煤矿重组整合是全省煤炭工业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的治本之策,也是山西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省“三个发展”的要求。兼并重组整合是全省煤炭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博弈;既是一场办矿体制的大变革,又是一场标本兼治的大战役。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实现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全省的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省的安全发展就缺乏可靠的保障;不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不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源收益分配过分向私人矿主倾斜的不合理格局,不加快解决“四矿”问题,全省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牢固的基础。
二是加快煤炭工业集约化发展步伐的要求。资源整合是煤炭产业自身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煤炭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以大企业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国内外煤炭工业先进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目前,美国年产煤10 亿吨左右,前4 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 亿吨,前5 位公司占71%;印度年产煤4.5 亿吨,1 家公司占90%;内蒙古30 户重点企业产量占全区产量的80%以上。相比而言,山西省煤炭工业差距很大,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的紧迫性很强。
三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山西省煤炭行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保障供应与保障安全的“双重压力”,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煤炭需求较为疲软,我省面临的供应压力有所减小,为全省煤炭行业推进煤矿重组整合工作提供了有利时机。在当前的环境下开展煤矿重组整合工作是全省煤炭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改造提升煤炭产业、迎接经济新一轮发展做的必要准备。
二、煤矿重组整合工作的目标及进展情况
(一)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目标
2008 年,为加快培育大型煤矿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 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 号)及《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7 年第80 号)精神,山西省 *** 下发晋政发[2008]23 号文件,对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要求到2010 年底,省内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0 万吨/年,矿井个数控制在1500 座以内。在全省形成2-3 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 个年生产能力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
2009 年省 *** 进一步加大了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力度,下发晋政发[2009)10号文件,要求到2010 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为1000 座,兼并重组整合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 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 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原则确定,各市保留矿井数量分别为:太原市50 座,大同市71 座,阳泉市50 座,长治市95 座,晋城市118 座,朔州市65 座,忻州市63 座,晋中市110 座,
吕梁市100 座,临汾市127 座,运城市18 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保留矿井133 座。重组整合工作完成后,全省将形成3 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4 个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0 个1000 万吨级以上的地方煤炭企业集团。
(二)目前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进展情况 山西省 *** 晋政发[2009]10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实施,各市、县(区)党委、 *** ,各大型煤炭企业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省11 个市的煤矿企业重组整合方案已通过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会议审查,长治、晋城、运城3 个市的煤矿企业重组整合方案保留矿井个数正在核对当中。太原等8 个市重组整合前矿井为1976 处,井型规模为30 万吨/年及以下矿井1450 处,30 万-60 万吨/年的矿井数461 处,90 万吨/年及以上矿井数65 处。重组整合后这8 个市压减矿井1316 处,保留矿井数为660 处,矿井规模30 万-60 万吨/年的247 处;90 万吨/年及以上的413 处,比重组整合前增加348 处,增加5 倍多;90 万吨/年矿井的总产能
占已批准8 个市重组整合后总产能的78.5%。
这8 个市重组整合后,国有大集团、大公司重组整合办矿304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矿井数量和产能的46%和43%。地方国有骨干煤炭集团重组整合办矿145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数量和产能的22%和18%。央企和省外大集团、大公司保留办矿16 处,分别占整合重组后数量和产能的2.4%和3.5%。
从前段已批复的11 个市的情况来看,到2010 年底,全省矿井数量保留1000 座,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的目标可以实现,其中,90 万吨/年以上综采矿井将占到产能的80%以上,其余保留的30 万-60 万吨/年矿井资源储量少、服务年限短,采完后退出,绝大部分矿井由国有大集团公司和地方骨干企业集团控股经营,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山西历史上形成的多小散乱的情况。
三、近年来山西省煤炭生产供应情况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省煤炭生产、外销总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省煤炭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自去年四季度起,我省煤炭生产、外销总量降幅较大。
煤炭产量持续快速增长,重点煤矿产量比重逐年提高。2005-2008 年,全省煤炭产量分别增加5800.28 万吨、2702.6 万吨、4902.45 万吨、2555.99 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11.69%、4.88%、8.44%、4.06%。四年来年均增长4000万吨左右,增幅平均为7.3%。
2004-2008 年,重点煤矿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44.70%、46.23%、51.73%、51.30%、53.14%,2008 年重点煤矿产量的比重比2004 年提高了8.44 个百分点。
2009 年1-6 月,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省累计实现原煤产量2.66 亿吨,同比减少5236 万吨,下降16.45%。表1 2004-2008 年、2009 年1-6 月山西煤炭生产情况
单位:亿吨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重点煤矿2.222.563.012.233.481.8非重点煤矿2.742.982.813.073.070.86总产量4.965.545.825.360552.66 2005-2007 年全省煤炭出省销量分别增加7739.3 万吨、3358.48 万吨、6959.96 万吨,年均增长6000 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21.77%、7.76%、14.92%、平均增长14.8%。 2008 年全省出省销量与2007 年基本持平,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我省出省销量同比增加3859.72 万吨,增长10.04%,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出省销量大幅下降,全年完成数与2007 年持平。
2009 年1-6 月,全省完成煤炭出省运量2.01 亿吨,同比减少8160 万吨,下降28.26%。
表2 2004-2008 年、2009 年1-6 月山西煤炭出省销售情况
单位:亿吨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经公路出省0.91.091.161.291.360.46经铁路出省2.653.243.514.073.971.55出省总销量3.554.334.675.365.332.01四、资源整合背景下的供应展望
多年以来,山西省煤炭行业一直面临着保障供应与保障安全的压力和责任,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及近年来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使保障供应的压力与责任逐渐加大,提升行业生产力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则相对滞后。自去年四季度起,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国内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抑制,全省煤炭行业保障供应的压力有所减小,为山西省开展煤炭行业重组整合、提高行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有利时机。为此,山西省 *** 审时度势,在全省开展了煤矿企业重组整合工作,此项工作既是我省煤炭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改造提升煤炭产业、迎接经济新一轮发展做的必要准备。
(一)我省开展的资源整合工作客观上起到了平衡煤炭市场总量的作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由于安全生产压力巨大、煤矿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加快推进等因素,我省不符合安全条件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地方小煤矿都处于停产整顿、等待整合的情况。从2009 年1—6 月的情况来看,我省煤炭产量同比减少5236 万吨,下降16.45%。为稳定煤炭市场、调控供应总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全省煤炭行业规模将保持原有水平,生产力水平及安全保障能力将大幅度提高我省煤矿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完成后,全省煤炭行业生产能力预计将保持在10 亿吨左右,不会低于2008 年的水平,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另外,我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完成后,全省煤矿都将实现机械化开采,90 万吨/年的矿井将占到全省总产能的85%左右,全行业生产力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将有大幅度提高。
(三)资源整合工作完成后,我省煤炭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将有较大幅度提高重组整合工作完成后,我省将形成了4 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 个年生产能力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1 个年生产能力1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矿企业个数将由过去的2200 多个减少到100 个左右,根本上改变了全省过去煤炭企业多、小、散的局面。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宏观调控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到时我省煤炭行业管理将形成产量可控、销量可控的局面,能为稳定全国煤炭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山西的煤炭开发对山西环境影响巨大,提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采煤炭对地层结构破坏较大,表现在:掏空区桥、屋倒塌,无抗震能力。2:对地下水污染严重,表现在:地下水脉破坏,水质污染无法饮用。3:对当地空气污染严重,表现在煤沫到处飞。4:对当地道路破坏严重,给现在拉煤车吨位大,车次多所有道路破损厉害。其它的不说了,这几条就够严重了
(1)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由于露天开采剥离排土,井工开采地表 沉陷、裂缝,都将破坏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改变地貌并引发景 观生态的变化。开采沉陷造成中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使西部矿区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采煤塌陷还会引起山地、丘陵发生山体滑落或泥石流,并危及 地面建筑物、水体及交通线路安全。据调查,中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06万 公顷,破坏草地面积为26.3万ha,全国累计占用土地约586万ha,破坏土地约157万ha ,且每年仍以4万ha的速度递增,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另据测算,中国每采万吨煤 ,平均塌陷土地0.2ha;在村庄稠密的平原矿区,每采出1000万t煤需迁移约2000人。
(2)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据调查,全国96个国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其中严重缺水矿区占40%。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 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据统计,中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国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 达到27.5亿t,其中,矿井水23亿t,工业废水3.5亿t,洗煤废水5000万t,其它废水450 0万t。
(3)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废气主要指矿井瓦斯和地 面矸石山自燃施放的气体。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 为CO2的21倍。据统计中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甲烷70~90亿m?3,约占世界甲烷总 排放量的30%,除5%左右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矿区地面矸石山自燃 施放出大量含SO2、CO2 、CO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煤矸石产出量很大,其排放量约占煤矿原煤产量的15%~20%。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有煤矿现有矸石山1500余座,历年堆积量达30亿t,占地5000ha。另据1994年的矿山环境调查, 淮河以北半干旱地区的1072座矸石山中,有464座发生过自燃,自燃率达43.3%。
(4)为满足社会对洁净煤的需求,中国原煤入洗比例连年提高。1999年原煤入洗量3.17亿 t,入洗比例3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入洗比例达到48%。原煤被入洗的同时,也排放出大量 的煤泥水污染土壤植被及河流水系。据调查,因洗煤全国每年排出洗矸4500万t,洗煤废水 4000万t,煤泥200万m3。
(5)在中国,由于煤炭生产与消费之间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 长距离运煤格局。运输中产生的煤尘飞扬,既损失大量的煤炭,又污染沿线周围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1999年全国铁路运煤量为64917万t,平均运距为550km;经公路运输或中转到 铁路的煤炭量达6亿t,平均运距为80km。若以0.5%的扬尘损失计算,因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 煤尘达600多万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6)中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形成以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要危害 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也是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 ,全国废气中SO2排放总量1995万t,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612万t,生活来源的排放量3 83万t;烟尘排放总量1165万t,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953万t,生活烟尘排放量212万t;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山西煤炭开采:
井工开采的煤矿地表沉降程度不同,但普遍存在,一些矿区出现了大型地表裂缝(如大同塔山),个别矿区还有CO溢出(如大同口泉沿线矿区),;地下水遭到破坏,导致矿区饮用水源紧张,地面植被和景观遭到破坏(如太原晋祠难老泉);矸石山污染环境,占用地面空间。
露天开采的煤矿(朔州平朔)地表植被被彻底破坏,粉尘污染、空气污染显著。
煤炭运输:
早期汽车运煤情况普遍,对空气、环境、文物(如酸雨侵蚀大同云冈石窟)污染严重。
煤化工和电力开发:
小型电厂和化工厂对空气污染严重,污水排放造成水体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煤炭开发主要由五大煤企(同煤、焦煤、潞安、晋煤、阳煤)完成,开采规范,安全较到位。绝大部分地表沉降没有对地表和居民造成严重影响(国有煤矿都留有足够的安保煤柱)。现代化矿井完全可以做到绿色无污染矿区。大部分老矿区的环境修复已经有较大效果。各地区棚户区改造早已基本完成。汽车运输煤炭已基本取缔。小型电厂和化工厂近年来已经少之又少。环境的破坏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小煤矿小工厂造成的,近年来已基本被彻底遏制。煤炭开发对山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但千万不能夸大其词。山西环境更大的决定方是几百万年来形成的黄土和黄河在多山区大高差条件下共同造成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