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果早期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即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行为指导并予以治疗,预后还是较好的。目前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有以下几种 *** :(1)行为治疗:主要是训练儿童采用合适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是通过特定训练程序,减少儿童过多活动并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行为指导,儿童行为趋向良好时应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患儿进行教育,要改善方式,循循善诱,切忌粗暴批评、讽刺打骂等损害儿童自尊心的不良做法。
(2)饮食治疗:在食物中尽量免用某些人工色素调味品、防腐剂和水杨酸酯等。酌加 *** ,配合 *** 的治疗,可增加疗效。
(3)药物治疗:用药前要进行详细的生理和神经系统检查,查明病因。儿童行为障碍由先天体质缺陷引起的,应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a. *** :如右旋苯异丙胺和利他林。用药1~2周后,有显著疗效;b.安定剂:如氯丙嗪和硫利达嗪,在 *** 治疗无效时可采用;c.大量服用维生素,对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有一定效果。
儿童多动症又叫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等,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
多动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病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平均遗传度为0.76,具有家族聚集性;
2.神经生理学因素,多动症的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
3.轻微脑损伤,母亲怀孕期间、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多动症的原因;
4.神经生化因素,可能与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有关;
5.神经解剖学因素,多动症的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少;
6.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不当、经济过于贫困、父母感情破裂等均可增加患多动症的危险;
说起多动症,很多人的之一反应就是活泼好动、调皮、小孩子好奇心重,根本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虽然近年来多动症的普及率大大增加,
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存在很多误区。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慢性疾病,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3亿多儿童中,约有5000万儿童患有多动症、抽动症,患病率达10%左右!
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大约在 60% 以上。
多动症的原因
1、孕产因素:孕期高热、病毒感染、早产、难产、过期产、剖腹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这些病因会引发小儿多动症。
2、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 *** 性的动画片、精神长期紧张、学习压力大等引发小儿多动症。
3、心理因素:典型强迫症、闭锁心理、过于活跃、过激、性格过重有可能导致小儿多动症。
4、家庭因素:不和睦的家庭环境、粗暴的教育 *** 和过度溺爱均有可能导致孩子精神偏移,易出现冲动、多动等问题,是多动症的重要诱发因素。
5、遗传因素:先天体质缺陷和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会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脑功能,是引发多动症的早期病因。
6、其他原因。
多动症的表现
症状一:注意力不集中
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症状二:多动或冲动行为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环境中常常离开座位。
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
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
症状三:感知觉障碍
表现为视一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能,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一听转换困难等。
症状四: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极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他们在学校会经常主动与同学争吵或打架,行为冲动而不顾及后果。如不顾危险从高处跳下;想喝水时不顾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抓起就喝。这些冲动有时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的行为结果。
症状五:社会适应不良
患儿常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难与其他同龄儿童相处,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儿童游戏。
多动症的危害
1、对个人的危害
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
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控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家庭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学习不仅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
有的高价请家庭教师,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3、对学校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
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是老师眼中的”钉子户“,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他们开除。
多动症呈慢性过程,直接影响孩子学业
患了多动症后,尤其是重症或有共病的患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诊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约8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4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终身。
更甚的是,因为孩童时期的忽略,导致整个学龄期被荒废,孩子没有打好知识基础,不仅会给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产生无法逆转的影响,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多动症的治疗
很多家长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却又不能确定,以至于一拖再拖。与其忧心孩子是不是多动症,不如果断一点,花半天的时间,带孩子到正规的多动症专科医院做检查。
而有的家长强行要求孩子进行控制,甚至进行大骂、恐吓等手段,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还会造成孩子心理阴影,加重多动症症状。多动症的治疗需要结合中医、西医、心理、康复、特教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盲目纠正。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之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1、药物治疗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养活活动过多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情绪的稳定,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该药也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不过,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 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后服用,如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可酌情增量,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家长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密切观察反应,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反应消失。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在周日、假日及不学习时,可以不服药,寒暑假也可停药,但如假日须要学习及做作业,可在学习前半小时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6小时,因此,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才有效果,随意停药,症状又复出现。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 2、教育 *** 服药同时家长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肽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 *** 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之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 *** 。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教师把患儿在上课时间内 *** 扭动的次数记下来,倘使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且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去,扭动次数减少了,家长就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家的具体条件确定,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 4、饮食疗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止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大红是、柑榄等食物。 2).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无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管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3).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瘦血等。 4).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5).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 *** 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 *** 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如果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带去医院检查,及时给孩子康复干预。不要因为纠结错过黄金干预期。
多动症,轻则影响孩子学业,重则形成性格缺陷,品行不端,甚至违法犯罪
治疗要取得良好的疗效,要双管齐下。一手医学治疗,一手孩子教育辅导。医院、家长、老师共同协同,效果才更好。
我们主要是采用以“医教一体·多学科康复诊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
西西将介绍多动症治疗的药物辅助治疗、仪器治疗、中医推拿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感统训练,以及教育辅导,共6个方面
药物辅助治疗
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主:
中医治疗的理念是调补阴阳,开窍益智,改善孩子的大脑功能
西医治疗就是让孩子兴奋一点,多产生点多巴胺。大脑里出错的筛选机制,就能正常工作了
目前,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
1 中枢 *** :如哌甲酯、哌甲酯控释剂(专注达)、利他林
2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择思达)
3 其他药物: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药物(可乐定)、抗抑郁药
4 中医方剂及中成药
一提到吃药,一些家长就嘀咕了。“吃了药,孩子就蔫蔫的,吃不下,睡不着,是不是吃药吃傻了呀?”
对于多动症的用药,西西在这里科普4点:
之一,治疗多动症的药物确实会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副作用,但还是相对安全的。
第二,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80%左右的孩子症状会改善,不会变傻。
第三,吃药期间,医生会密切随访,家长别擅自停药、换药,否则后果很严重。
第四,药物治疗对多动症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药物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如破坏行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这些情况,仅仅依靠药物是不行的。
如果孩子还伴有其他并发症,如ADHD伴有品行障碍,还要结合认知治疗和行为矫正,来纠正其品行问题。
仪器治疗
除了药物辅助治疗,能直接针对病因,让大脑中负责控制行为的化学物质恢复到正常水平,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减少烦躁不安和发脾气。
仪器治疗也能帮助孩子做改善。
1.多参数生物反馈仪
作用
有效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水平;
能够减少冲动和破坏行为,缓解焦虑紧张和情绪障碍。
2.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作用
无副作用,能调整大脑的功能。
通过视、听反馈来教孩子,有意识的自主调节心理活动,加强自我管理。
比如:治疗中,会增加与维持注意力分散有关的β脑电波活动来达到治疗的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目的。
3.三维激活治疗仪
作用
作用于大脑皮层,改善脑内新陈代谢及微循环,让脑磁功能正常化、秩序化;
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位,启动脑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
激活脑细胞代偿机制,修复脑神经功能。
4.经颅磁 *** 技术
作用
干扰和抑制异常脑电、脑磁的发生和传播,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大脑神经!
改善脑部微循环,同时可对条件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起到保护机制。
中医推拿疗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协调,则神志正常;若阴阳失和,则神不灵、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坚。
具体多动症的推拿疗法,请点击视频学习↓
除了药物辅助治疗、仪器治疗之外,还有一些训练 *** 也对多动症存在改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
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控制和侵略行为有效。比如:针对孩子冲动性的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及时对孩子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
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感觉统合训练
通过训练,促进大脑各个部位功能的统合,从而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动作协调等方面能力。
除安排训练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家做一些活动,达到训练效果。
比如:跳床、玩沙、草地打滚、跳绳等运动,来 *** 孩子的感官,促进大脑和体能的发育,改善症状。
教育辅导
除了药物治疗,我们再来说说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 教育辅导方面。
首先,需要让家长和老师了解疾病性质和适合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 。
解除孩子在学习和家庭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进行自信心训练,恢复自尊心,加强自控能力训练。
其次,在多动症孩子的教育辅导治疗,可以用奖罚制度,让小朋友尽快找到世界的规则。
1、西医对抽动症病因的总体认识
西医认为,抽动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既往认为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特别是与多巴胺功能有关。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伤、性激素和兴奋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关。
2、中医对抽动症的病因总体认识
本研究所中医专家组认为抽动症病因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因素是先天禀赋不足而至阴阳失调,如遗传因素而致基因缺陷、产伤而致头颅损伤、难产、剖腹产、出生时窒息等均为患儿禀赋异常。后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头部外伤、肝气郁结、情感不舒、痰火内盛、环境改变、心神不宁、活动量增加、心情过于激动等。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致使阴阳失调,阴不制阳,阳躁而动。
3、中医对抽动症病机的总体认识
本研究所专家组认为,阴主静,阳主动,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动静协调。小儿时期“稚阴稚阳”,生长发育迅速,所需 *** 最为宝贵,一旦阴液不足即表现阳气偏亢。小儿又有“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无论外感或内伤,每易邪气枭张,神气祛弱,邪易深入,扰乱正常阴阳平衡, *** 不足,筋脉失养,则抽动不止。风善行而数变。风邪留恋肌腠,风臊伤阴,阴液不足,则风动而肌抽,内风被引,风行血虚,肝风内扰之候即成。
湿邪困脾,运化失常,水湿停留,积聚成痰,痰浊蒙蔽清窍则不自主动作及不自主秽语,痰湿阻络,筋脉痹滞,而肢体、肌肉瞤动不住。
外感热邪或风从火化,均至火灼真阴,肝肾之阴受损,阴不制阳,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抽;火挟痰上逆,阻滞咽喉,则咽中不利;肺金异常,则出现喉中异常发音。
总之,阴虚而致阳亢是主要发病机理;肝风痰火是主要致病因素;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4、抽动症病因与中医“肝”的关系
肝主疏泄,喜条达,主藏血。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其声为“呼”,其变为握。小儿时期“肝常有余”,内、外致病因素,皆易引动肝风。
小儿情绪波动,肝气旺盛或郁结,肝失其疏泄之职,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脉失养;气郁日久,积而化火,火极生风,而现肝风内扰之候。
肝失藏血,血虚生风,肝风内动,风阳上扰,伤及头面故现伸头缩脖,皱眉眨眼。
肝血不足,血不荣筋,筋脉失于濡润,致伸屈失常,四肢肌肉震颤不休。
肝性刚直,肝风内动致使难以畅其通达之性,以呼叫为快,故口内异常发音或秽语。
5、抽动症病因与中医“脾”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土脏,喜燥而恶湿。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脾病则见咧嘴、扭嘴等口唇怪异动作;脾主肌肉,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则筋惕肉瞤,表现为肌群不自主抽动。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而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心悸怔忡等;精血亏损,水不涵木则肝火旺盛,出现抽搐及行为异常,性情暴躁等。
脾失于运化水湿,致使水湿积聚,凝结为痰。痰湿阻滞,蔽阻心窍,心神失主则不自主抽动、秽语等。
6、抽动症病因与中医“肾”的关系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通于脑。肾为水脏,肾藏志,小儿先天疾病多认为与“肾”关系密切。肾阴不足,精髓亏损,脑失所养,则动作不能控制或只能短时间控制;日久则影响智力发展,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肾主水,心主火,阴水不足,水火失济,则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心不能主言则现重复语言或有秽语骂人。
真阴不足,水不涵木,则现肝木独亢,肝火旺盛,引动肝风则抽搐无常,且见性情暴躁甚有伤害行为。
肾阴不足,相火内炽,痰随相火上升,循经上逆,痹阻咽喉,形成木火刑金之势,金鸣异常则有症见怪声。此为本证源于肾而以于肺之机理。
抽动症患儿之肾不足实为肾阴虚弱,故可多见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7、抽动症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院中医专家组经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围产因素:母孕期高热、先兆子痫、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腹产等。
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
精神因素:惊吓,情感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 *** 的动画片等。
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其他:癫病,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8、抽动症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抽动症与心理学的联系已被我所中医专家组证实,已知行为与感情方面和抽动症虽没有内在联系,但不否定其相互联系。抽动症可发生学习困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严重影响在学校和家庭的正常活动以及社会交往,缺少自爱自尊。同时抽动受情绪的影响,患儿兴奋紧张时增加,而在注意力集中时减少。不少学者尝试心理治疗,报告对抽动症的主要症状无明显效果,而对于继发于抽动症引起的情绪、行为、学习困难和注意力障碍则有很大益处。所以,心理因素对抽动症病情轻重有一定影响,而治疗时不能单独用心理疗法,只能做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9、抽动症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我所中医专家组认为抽动症是个人承受压抑时一种反抗心理的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病人在精神有压力时症状加重,患者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物时,抽动症状可减轻,因而多数人认为本病与精神有关,社会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与抽动症状的减轻或恶化有相关关系。但临床亦可见到有部分患儿起病与精神关系不大,而单纯用心理疗法治疗抽动症无效。所以推测,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可能与感冒、发烧等原因一样只是患儿的诱因,而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10、抽动症是否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我院中医专家组研究认为,一些患者肌张力有改变或精细运动缺损,这些神经系统体征提示有器质性损害。而围产期有损伤病史的儿童发病率亦高,亦支持以上结论。从少数尸解报告(因本病是非致死性疾病,尸解病例很少,多为个案报告)发现在纹状体含多巴胺丰富细胞群中有一种异常的细胞类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是损伤后的结果,也可能是本病的病理学基础。另外在尸解进行精细细胞系统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栓查后发现,抽动症患者苍白球外侧背部完全缺乏 dynorphin 样性绒毛样纤维,腹侧亦很少。因此认为从纹状体纤维投射致苍白球中的 dynorphin 减少,可能为此病病人的脑病理改变。影像学栓查见到, 18 例抽动症患者全部左苍白球明显小于右侧。豆状核平均体积比正常人小,两侧基底节体积不对称。
从以上资料看,基底神经节病理性改变可能是抽动症的病因,亦即此病可能合并基底神经节部位的器质性改变。
11、抽动症病因与哪些神经递质有关?
抽动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神经药理学及神经生化学方面的发展,我院专家组地抽动症的神经递质学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1)多巴胺( DA ):用高效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抽动症有效,故反过来证明患者的纹状体内存在过度活跃的多巴胺系统。服用加强多巴胺系统活动的药物可使抽动症病情恶化,似科亦能间接证明这一观点。但由于大脑取样困难,至今并未见到抽动症患儿脑组织内多巴胺含量测定的直按证据。高香草酸( HVA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主要代谢产物,通常被作为多巴胺活性的主要指标。在抽动症临床观察中,抽动症患儿治疗前脑脊液中高香草酸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在治疗后水平提高。这种变化,推测为突触后多巴胺受体为药物阻断后,突触后神经元反馈性兴奋,突触前神经元使多巴胺细胞释放更我的多巴胺,从而相应的代谢产物增加。这一现象又提出一问题,抽动症不单是存在中枢多巴胺活性过度,而且有突触后受体超敏感。虽递质释放正常,但由于超敏的受体引起效应细胞的反应活动过度。
(2)去甲肾上腺素(NE): 3- 甲氧基-4 羟基苯乙二醇是去甲肾上腺的一种代谢产物,国外有人测定了患者血浆中代谢产物的水平,发现在有些病人中水平升高,从而推测可能存在中枢去甲肾上腺活性增高的因素。
(3)5-羟色胺:在生理情况下, 5- 羟色胺脱氨基代谢为 5- 羟吲哚醋酸。丙磺舒可以阻断此代谢产物的运转,故丙磺舒负载试验可以增加脑脊液中 5- 羟吲哚醋酸的浓度。国外有人进行抽动症患者丙磺舒试验后,发现此浓度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故推测抽动症患儿存在 5- 羟胺神经元的缺陷或受体的高敏感性,应用 5 羟色胺的前身——的 L-5 羟色胺酸使患儿症状改善,亦间接证明抽动症与 5-羟色胺代谢有关,另外也有报道与乙酰胆碱和r--氨基丁酸有关。
12、过敏因素:
经研究发现,抽动症病人的症状与变态反应有关。Bruun 于1984 年检查 300 例抽动症病人,虽无证据表明变态反应是本病的病因,但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抽动症的症状变化,常与季节性变态反应、食物中摄入过敏源及使用治疗变态反应的药物有关。
13、食物因素:
某些食物的不合理摄取,能够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产生,推测这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色氨酸作为 5- 羟色胺神经递质合成的前体,基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人们有理由相信食用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将可能影响 5- 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如果过多食用大量色氨酸的精制食物,将影响 5- 羟色胺的代谢,可能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抽动症的发病。
14、药物的因素:
长期或大剂量地应用中枢 *** (如利它林),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均可能诱发抽动症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15、诱发因素:
抽动症的诱发困素较多,有些患儿由于某种原因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可因故眼结膜炎或异物进入眼引起;挤眉、蹙额可因戴帽过小或眼镜架不适合引起;摇头或扭脖,可因衣领过紧等引起,嗓子不自主发声,可因咽炎引起咽部不适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已失去合理性,由于大脑皮层已形成了惰性兴奋灶,因而可反复出现抽动动作,此外,长期焦虑不安,精神紧张,精神创伤,情绪波动,抑郁、悲伤、受惊吓、不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事件、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等心理应激因素及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均可诱发本病。
16、抽动症的遗传方式
近期研究已提出许多抽动症的遗传易患性的问题。但明确的遗传方式尚不完全清楚。对 13 对双生子患抽动症的研究表明,其单卵双生子共同患病率 77% ,双卵双生子占 23% 。对其基因研究,发现外显率不同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家系研究亦得出同样结果。故认为,此病可能为伴有不同外显率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但也不排除非遗传性因素对抽动症的表达作用。如妊娠期服用止吐药或其他药物而致基因发生改变等。
17、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抽动症
上呼吸道染诱发抽动症报道较多见,可能因为病毒感染影响纹状体部位的神经递质,诱发了本有此病遗传缺陷人的发病。中医认为,上感多为风邪外侵,风善动摇,外感风邪易致抽动,外风引动内风则肝风内动而致此病。其具体表现为,初起可见咽痛、发烧,同时或后期患儿清喉不断,有强迫性或怪异发声,至上感症状及咽部充血消失,其症状不减或渐加重,伴有头面部及肢体不自主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