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知识 >> 正文 提交收录

绿化的经济效益是什么(园林绿化经济效益)

时间:2023年04月07日 04:04:18

本文目录一览:

城市绿化的经济效益有哪些?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的间接经济效益有哪些?

(您好!首先我得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涉及诸多专业技术问题。我给个大概的思考方向)

我觉得凡是由人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可以归纳于绿地的间接经济效益。比如生产率提高,利润率增加,产品不良率降低,营业收入增加等。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1.所谓经济效益是指什么?

2.绿地对人有哪些好处?

3.作为人力资源的主体––人,人的生产力的产生机制和恢复机制又是怎样一回事?

综上,我们需要弄明白,绿地是如何通过对人的调节、影响来间接对人力(可以理解为生产力)的生成、恢复机制产生影响的。

同时需要明白以下概念: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引自百度百科)

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投入)、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价值产出)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

人力,一般是指可以进行价值创造的知识,技能,体能,智力,创造力等。

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只能为人所有,也就是说这种资源的载体只能是人。

人力资源的一个特性就是可以再生成。通过学习、休息、娱乐等,我们(人)的人力在被消耗之后是可以再生的。

绿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直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进而间接对人力的恢复、生成产生影响。其中对 产生经济效益的人力的影响就是绿地的间接经济效益。

绿化的好处

绿化的好处有:

1、补充空气中的氧。成年人一昼夜需要消耗0.75千克的氧气、排出 0.9千克的二氧化碳。不少工厂也往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氧气要及时补充,二氧化碳要不断排除以维持空气的正常组成成分。

绿化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为人类处理掉近千亿吨的二氧化碳。空气中有60%的氧气是由森林、绿地制造的。

2、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许多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过滤大气中有害气体的能力。如绿化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从而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发生量和防止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3、防尘。植物的叶面和茎的表面有的生着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或油脂。因此能拦截、过滤、吸附或粘着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据统计,在绿化好的地区,大气含颗粒物的量比非绿化地区大气的含颗粒物量少50~70%。

4、防风。绿化是防风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别是茂密的森林,其防风作用更明显。因树干、树枝和树叶都能阻挡气流前进,所以气流通过森林后速度会减慢。

其减弱的程度与树木的高矮、数量与树木的品种以及森林的宽度有关。例如,气流通过120~240米宽的森林时,风速几乎可减到零,故植树造林已成为重要的防风措施。

5、减噪。声音在空旷的地区以340米/秒的速度向四周传播。遇到植物的阻碍时,立即由直线传播变为分散式传播,其强度变弱。

测定结果证明,一个中等度的森林能使噪声的强度减少10~13分贝,茂密森林可减少18~20分贝,通常的街心花园也能使噪声减少4~7分贝。故树木与植物能起到隔音墙与消声器的作用。马路两旁及住宅的周围多栽植乔、灌木能极有效地防噪声污染。

6、灭菌。不少植物不仅能分泌粘液滞留空气中的细菌,有些植物还能释放出具有杀菌作用的植物杀菌素,所以多种植树木和花草可以减少借助于空气传播的某些疾病。

7、改善地区微小气候。植物通过阻挡太阳辐射,调节气温与温度来改善微小气候。茂密的树冠能阻挡太阳的辐射,同时部分阳光可被树木和其他植物吸收和反射;

从而使通过树叶间隙透入地面的阳光明显减少,一般只透过 5~40%。绿化地区的太阳辐射温度比非绿化地区降低14%左右,这样便减少了炎热程度和严重的日晒现象。

8、各种植物,特别是树木有蒸发水分的功能。当绿叶表面蒸发水分时,需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故一般森林中的气温比城市内低3~5℃。冬季昼间,绿化地带的树枝和树叶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在晚间将热量放出,所以冬季森林地区的气温比非森林地带的温度高0.5~1℃。绿化有使冬暖夏凉的调节作用。

9、植物,尤其是阔叶树,在生长过程中,每昼夜可蒸发大量水分。通常在森林地区大气的湿度比非森林地带高7~14%。

10、净化水质。树木有吸收水中溶解物质的作用。试验证明,有色、有味、混浊和含细菌的污水流过森林后,水的色度降低,异味减弱或消失,透明度升高,细菌的含量明显减少。结果大大减轻了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11、保持地面干燥。沼泽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带,地面往往十分潮湿。地面潮湿的环境对健康不利。树木具有极强的吸取地下水分和含蓄水分的能力,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保持地面干燥的有效措施。

扩展资料:

推进国土绿化,应大力推动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环保习俗,如严加保护水源涵养地、田间地头等重要生态节点的树木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将增加森林覆盖率确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之一。减缓与适应并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成为中国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从“一棵松”到茫茫林海,塞罕坝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改变了曾经风沙遍地、苦寒少雨的小环境,使塞罕坝成为中国北方坚实的生态屏障。不仅如此,中国还将继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启动国土大范围绿化行动,涌现更多的“塞罕坝”。

例如,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公园,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保护珍贵的自然遗产,这将有力提升中国供应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绿化

人民网-光明日报: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