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县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基地,其农业产业占据了经济的主要份额,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城市场逐渐兴起,商贸、服务、旅游等行业也逐步发展,一些传统行业如煤炭、木材等也有所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互联网、高科技等新型产业开始在平山县落地,对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总体来说,平山县经济虽然在一些传统行业中面临一些困难,但新型产业的发展趋势乐观,预计未来经济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县自秦立,延续至今,治理县政也就成为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类经济的总和,是国民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为主体,由一、二、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构成的复合系统。作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拓展与延伸的枢纽地带,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不可替代性,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六大报告之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临沂市委、市 *** 高度重视县域经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但我市县域总体实力在全省来看仍然偏弱。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没有我市的位置,距全国百强差距更大。我市与其他市相比,特别是与沿海和鲁中各市相比,县域经济实力仍有差距。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市尽快步入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先进行列,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剖析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一、我市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全市总体情况分析
1、县域份额大。我省139个县市区中,县域占121个(含县级市、农村人口占60%以上的市辖区,下同)。我市三区九县,均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之列,其中沂南、苍山、费县、平邑、莒南为经济欠发达县;潍坊12个县(市区)列入11个,其中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为3个经济强县;泰安6个县(市区)列入5个,其中新泰市、肥城市为经济强县,东平县为经济欠发达县;威海4个县(市区)列入3个,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全部为经济强县;济宁12个县(市区)列入11个,其中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为经济强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为经济欠发达县;德州11个县(市区)列入10个,其中陵县、宁津县、庆云县、平原县、武城县为经济欠发达县。
从县域的人口看,2002年末,我市县域人口为1008.5万人,2003年末为1011.05万人,其他市变化也不大。我市县域单位数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县域人口数占全省的12.3%,是全省县域单位数和县域人口数最多的市。我市县域份额大,人口多,县域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往往处于弱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难度要大于兄弟市。
2、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不小,但人均水平不高。2002年,
我市县域生产总值为622.05亿元(不包括驻临沂三区的市属以上企业,下同),在全省列第五位。2003年县域生产总值为740.50亿元,低于潍坊和济宁,高于泰安、威海和德州;而从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来看,2002年我市为6167元(本文所用人均数为年末累计数除以年末人口数,下同),2003年为7324元,比潍坊(10592元)、泰安(9299元)、威海(32392元)、济宁(10684元)、德州(9233元)都低,五市分别为临沂的1.45倍、1.27倍、4.43倍、1.46倍和1.26倍,从上图来看,我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在拉大。
2003年,从全省县域考核的121个县市区情况看,沂水、兰山、郯城的生产总值列39、42和46名。三区的GDP增速分别列33、15和51位,其余各县的GDP增速都排在了66名之后,沂南、苍山和莒南的人均生产总值排在了百名之后。沂南、苍山、费县、平邑、莒南五个欠发达县(以下简称五个弱县)的生产总值排在全省30个欠发达县的前五名,但增速和人均占有量除费县外均在30个欠发达县中下游。
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较低。2002年,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20.89亿元,人均207.10元,比全省低132.73元。到2003年,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23.92亿元,人均236.6元,从图中看出,我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同其他市的差距在拉大。
从全省121个县域2003年的地方财政收入看,兰山和沂水分别列34和35位,莒南排第59名,其余四个弱县均在75名之后,河东区和蒙阴县都排在了百名之后;单从弱县的财政收入看,除苍山外,都进入了30弱的前十名,莒南县在弱县中排名之一,但是人均财政收入除莒南第12名外其余都比较靠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靠前的莒南县排在弱县的第18名,沂南、平邑、费县、苍山分别占30弱的第24、27、28和第30名。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中游,增速相对靠后。2003年,我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2.43亿元,高于德州(119.46亿元),与泰安(153.51亿元)基本持平,比威海(310.92亿元)少51.0%,比潍坊(272.68亿元)少44.1%,比济宁(223.71亿元)少31.9%。
兰山在全省121个县域中列26位,罗庄列49位,其余都较靠后,其中河东、沂南、苍山、蒙阴都在百名之后;兰山的增速列60名,罗庄、沂南和沂水增速分别列117名、119名和第112名。费县和莒南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居30弱的第6和第8位,沂南和苍山排名分别为第17位和第20位;5个弱县的增速排名都在30弱县的23名之后。
5、非农结构与济宁、泰安相近,与威海差距明显。2002年,我市县域农业与非农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9.2:80.8, 2003年为16.8:83.2,与济宁、泰安相近,与威海比较,非农比重低4.2个百分点,差距比较明显。
6、进出口增速较快,绝对额差距仍较突出。2002年,我市县域进出口总额为5.3亿美元,而潍坊为13.0亿美元,威海为10.8亿美元,二市分别为临沂的2.4倍和2倍;2003年我市县域进出口总额为9.4亿美元,其他市如潍坊为16.8亿美元、威海15.4亿美元、济宁4.3亿美元、德州2.2亿美元、泰安1.9亿美元。与潍坊、威海相差的倍数降低,但绝对额仍相差7.4亿美元和6亿美元。
从全省县域出口来看,除莒南27名、罗庄28名外,其他10个县区都在40—98名之间;莒南、费县、苍山、平邑、沂南五个弱县的出口总额分别占30弱的第1、3、6、7和第14名,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别排名为1、7、10、12和第19名。
7、实际利用外资好于泰安、济宁,与潍坊、威海差距较大。2002年,我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0.77亿美元,2003年为2.29亿美元,低于潍坊的4.58亿美元,威海的7.03亿美元,德州2.76亿美元,高于泰安的0.78亿美元和济宁的1.06亿美元,从实际利用外资可以看出,潍坊、威海二市还孕育着更大的进出口后劲。
从全省县域来讲,除兰山23名,罗庄24名之外,其他10个县区有7个在百名之后。苍山、莒南、费县、平邑、沂南五个弱县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较低,分别占全省30弱的18、19、26、28、30名。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大、人口多,总体经济实力较强,人均较弱。如与潍坊比较,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我市差距基本是全方位的;与济宁比较,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一些人均指标都偏弱;与威海比较,临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总量较大,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就差很多,人均指标差距更为明显。与泰安、德州比较,临沂县域经济总量有优势,但人均指标仍有差距。
(二)兰山区同强县青州市经济实力分析
兰山区2003年年末人口为87.38万人,青州市为89.92万人,在全省121个县域中分列第31和第29位;兰山的GDP为79.31亿元,排名(指在全省121个县域中,下同)第42位,比青州落后10位,人均GDP低2152元,但GDP增幅比青州高3.5个百分点,增幅的位次比青州靠前53位;兰山的工业增加值是44.61亿元,列第33位,比32位的青州少2511万元,但增速比青州高3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兰山比青州高4.7亿元,同时位次高7位,增幅也明显高于青州;兰山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38亿元,列第23位,略高于24位的青州;兰山地方财政收入是3.61亿元,列第34位,略低于33位的青州;兰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5.5亿元列全省之一位,比第20位的青州要出27亿多元;去年兰山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列第23位,高于青州的0.48亿美元,但兰山的出口额仅为0.42亿美元,比青州的0.75亿美元要靠后18名。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兰山区有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只要充分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广泛利用内外资投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快发展,进入全省30强是大有希望的。
(三)莒南县、平邑县同安丘市部分指标对比
潍坊的安丘市同我市的莒南县和平邑县,在地理资源和人口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安丘市在全省121个县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中属中等偏下的县域,与其比较更能增强我们摆脱弱县的信心。
安丘市2003年年末人口为105万人,略高于莒南县的99.02万人和平邑县的98.28万人;去年安丘的GDP和人均GDP都高于莒南县和平邑县,但增幅不如二县;安丘的工业增加值及增幅不及莒南和平邑,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幅都高于二县;安丘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莒南和平邑二县之和,分别为50.82亿元、19.77亿元和19.66亿元;安丘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接近于二县之和,分别是32.89亿元、14.73亿元和19.55亿元;莒南和平邑的实际利用外资有差距,但出口额莒南县要超过安丘市。
可以看出,莒南和平邑二县虽有差距,好多指标并不在后30名,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析透各自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找出适合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是完全可以摆脱弱县行列的。
二、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壮大县域经济应充分尊重各县区的客观实际,立足县区本身的资源、劳动力、基础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同时应把握如下几条原则:
1.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经济发展是不对称性的、非均衡的,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我市北部是山区南部为平原,区域差异性明显,各县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调整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县域经济应是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 *** 的工作着力点应放在促进生产力要素快速流通的领域。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是植富于民的经济。转制搞活、放手发展、开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民营经济,使其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3.县域经济应该是富民经济。农民增收应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任务,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各县区应继续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像罗庄区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随时取消农业税。
4.县域经济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为代价。
三、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改善域内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在硬环境方面,以农村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并改善各类基础设施。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点,建设好公路、铁路要道旁乡镇和经济小区,并利用其辐射带动功能把分散的乡村连接成一体,加快交通、能源、通讯、广播电视和信息 *** 技术设施建设,形成县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的良好流通 *** 。在软环境方面,立足“科教兴县”、“人才强县”,采取优惠政策留住高技术人才,加大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优化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创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改善和加强金融服务;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在搞活县域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能力。发展县域经济首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力度,在着力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现有的食品、五金、建材、复混肥、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为依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壮大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发展县域工业应重视资源、环境等制约条件,并将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衔接起来,要积极引导,积极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适度优先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城镇化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享受城市文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广大农民在大城市还很难支付定居成本,而在镇区的居住成本较低,因此,县域内的中心镇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首选之地。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择优培育中心镇和重点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第三产业。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城镇自身所处的位置和特点,发展一批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非农产业。目前,受单一农户生产规模小、合作意识差、市场化程度低等因素的限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还面临着体制性障碍。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农产品生产,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采取农户+工厂、农户+公司、农户+市场等形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
5.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力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本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2)优化投资结构,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品种及优势产业带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推广,加大财政对义务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及卫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投资效率。(3)适当调整投入政策,改变分散切块格局,建立农业投入的直通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投入效益。(4)建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对龙头企业实质性扶持的相关政策,如贴息、利用贷款等优惠政策。(5)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民间借贷等金融创新模式。
6.鼓励发展非公有经济,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加速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县一级的所有领域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份额和实力。加大开放力度,全面构建开放型县域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发两个市场,并把利用外资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与改造提升民营经济相结合。
7.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县域经济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我市人多可耕地少,土地是农民和农业的根本。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一方面,地方 *** 征用土地用于公益性项目;另一方面,征地的收益必须向农民转移。
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区、灞桥区,西连咸阳市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截至2017年,高陵区幅员面积294平方公里,辖3镇3街道2管委会;全区户籍人口33.92万人(常住人口35.7万人)。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1亿元。
一、综合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5.7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为4812人,出生率为13.48‰;死亡人口2096人,死亡率为5.87‰;自然增长率为7.61‰。城镇人口23.02万人,城镇化率达64.5%;乡村人口12.65万人,占35.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3.92万人,比上年增长2.1%。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32.6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50.13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94.35亿元,增长20.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7:66.3:25。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3379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年内发放创业贷款2360万元。
二、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0.8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7.97亿元,增长5.3%。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14434万元、2825万元、108842万元、142万元、534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8.3%、2.7%、100%、13.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82792亩,比上年下降4.2%,蔬菜播种面积121235亩,较上年增长4.64
%。全年粮食产量达17.92万吨,亩产达468公斤。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区工业增加值2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3.56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054.66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轻工业产值30.14亿元,增长25.94%;重工业产值1024.52亿元,增长31.55%。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116.1亿元,增长50.6%;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3亿元,增长66.5%。
拓展资料:
2016年,高陵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00.2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64.87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1:68.3:21.6。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4.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4559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年内发放创业贷款2214万元。
2016年,高陵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6.42亿元,增长6.4%;农户投资3.11亿元,增长5.4%。
在全社固定资产投资中,之一产业投资22.49亿元,比上年下降28.55%;第二产业投资195.45亿元,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195.33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241.59亿元,增长15.8%。
之一产业
2016年,高陵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增长12.2%。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4.45亿元,增长4.8%。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96566万元、788万元、104881万元、67万元、421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21.6%、-2.1%、-26.4%、21.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99534亩,比上年下降1.46%,蔬菜播种面积115862亩,较上年增长3.23 %。全年粮食产量达18.78万吨,亩产达470公斤。
第二产业
2016年,高陵区工业增加值184.9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34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36.62亿元,增长5.66%,其中,轻工业产值63.31亿元,增长19.31%;重工业产值773.31亿元,增长4.68%。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783.8亿元,增长18.5%;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亿元,增长4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27个行业中类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比增长78.31%,医药制造业增长53.84%,食品制造业增长30.79%,增长形势较好。产值下滑幅度较大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42.0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降30.6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6.57%。占全区比重更大的“汽车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478.22亿元,同比增长9.1%。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1.48亿元,增长0.5%。年末拥有资质建筑施工企业10家,一级2家,二级5家,三级3家。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82亿元,同比回落2.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总产值2.79亿元,同比回落10%;签订合同额30.66亿元,同比回落5.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24万平方米,同比回落11.04%。
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34家,开发项目41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亿元,比上年下降20.84%。其中,住宅投资19.82亿元,下降24.83%;办公楼投资0.12亿元,下降66.6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60亿元,下降10.89%。房屋施工面积505.44万平方米,增长14.68%;房屋竣工面积98.42万平方米,是上年的12倍。商品房销售面积68.96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70.5%。
第三产业
2016年,高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9.51亿元,增长23.5%。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业实现销售额83.49亿元,同比增长8.8%;零售额实现销售额55.06亿元,同比增长16.9%;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69亿元,增长15.5%;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72亿元,同比增长6.7%。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16年新引进项目14个,合同投资额117.83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5.26亿元,同比增长14.55%;实际利用外资1620.9万美元,同比增长9.65%。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671万美元。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63.8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7748.8万吨公里。旅客运输总量420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14880万人公里。全年公路里程868.278公里,当年修路投资14478万元。年末公交车路数19条,实际运营公交车辆数266辆。民用汽车拥有量41600辆,个人汽车拥有量39806辆。年末,电信、移动业务总量29958万元,移动 *** 用户达385876户。
全年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2.02亿元,增长-11.4%,其中,营业税增长25.6%,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0.2%、4.6%和17.3%。全年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支出23.2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0.7%,教育支出增长4.8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8.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9.0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3.6%,节能环保支出下降73.87%。
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7.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9.37亿元,增长13.4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1.92亿元,增长31.8%。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高陵 *** 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