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组建之前,清廷与封疆大吏在国防上分成了两派:海防和塞防。
海防指的是将国防资金用于沿海水师建设,代表人物是李鸿章。 *** 战争撕开的口子就是在海岸线上,后来列强又屡屡侵犯。
塞防指的是将国防资金用于新疆地区,代表人物是左宗棠。沙俄武装盘旋在伊犁,意想分裂清之国土。
▲李鸿章画像
一、北洋水师组建背景
海防和塞防在当时的背景之下都有道理,李、左二人又不太对付,所以双方pk了很久。后来左宗棠成功说服了清廷,收复伊犁,立下了彪炳千秋的功勋。
塞防压力小了之后,海防便成为重中之重,北洋水师的筹划也在议题之中。
▲邓世昌
1888年,北洋水师组建完成,直接成为亚洲之一。整个舰队组成: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
今天大家熟知的定远、镇远、经远、致远这类名字,都是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尽管名字类似,但吨位并不是一个级别。
二、有哪些主力舰
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按照吨位从大到小排列,可以分成几类:铁甲舰(巨无霸)、装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岸防铁甲舰、撞击巡洋舰和炮舰。
最顶级的是定远和镇远两舰,均为铁甲舰。吨位接近7400吨,在北洋舰队,乃至整个亚洲都是巨无霸一样的存在。
▲定远号的复制品,如今停泊在刘公岛岸边
在后来与小日的海战里,定、镇的体量对方也是无法企及的。他们的严岛和桥立两艘海防舰,只有4200多吨,吉野巡洋舰也是4200多吨,只有定镇的一半多一些。
当时大清驻德使馆二级参赞徐建寅,参观了德国的伏尔锵造船厂,看到了正在建造中的萨克森级铁甲舰。
▲甲午海战馆
同时,徐建寅又考察了英国最新下水的铁甲舰不屈号。于是,最后融合了萨克森和不屈号的优点,设计了定镇两舰。
但两舰并不是完全一样,有细微差别,定远铁甲厚些(356mm);镇远航速快些(15.4节),两舰的火力分布基本差不多。从地位来看,定远更重要一些,是北洋的旗舰。
▲北洋水师舰船组成
装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岸防铁甲舰三种体量差不多,吨位都是2000-3000之间。分别是:
两艘2900吨的装甲巡洋舰(来远、经远);
三艘2300吨的穹甲巡洋舰(致远、靖远、济远);
一艘2200吨的岸防铁甲舰(平远)。
▲林泰曾,“镇远”号管带,北洋水师左翼总兵
三、北洋水师主要管理人员
北洋水师归属于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管辖,后来建立的另三个水师,也都是归相应的总督管辖。
北洋水师设海军提督一名,由直隶总督提名,为水师更高统领。北洋水师从建立到后来覆灭,仅丁汝昌任此职务,其在任期间,加尚书衔。
提督之下,是总兵两名,分为左右两翼,各管一翼。
总兵之下,为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等官职,他们基本都是各舰船的管带(相当于舰长),级别的高低,就是根据所统船舰的重要程度所定。
每舰的负责人为管带,下设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等职位。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北洋水师章程》
此三者产生地都是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即北洋地区,所以都以北洋二字冠名。三者和李鸿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建立的当时亚洲之一海军。北洋军阀是由袁世凯组建的北洋新军发展而来的军事集团,北洋 *** 是被北洋军阀控制的当时中国的 *** 。联系来讲,北洋军阀和北洋 *** 是互相关联的。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之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 *** 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更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 *** 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 *** 的支配。但 *** 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 *** 又有北洋军阀 *** (简称北洋 *** )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北洋 *** 是由北洋军阀等势力所操控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院国务总理所领导,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合法 *** ,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象征。在北洋 *** 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之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
时间关系,后面复制了一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还有什么问题可以HI我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一手创办,曾位列亚洲之一,世界第六大海军,在1984年9月17日的中日甲午海战中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什么原因导致这支亚洲之一的海军力量如此惨败呢,有以下6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舰队装备水平问题:亚洲之一主要是指北洋舰队的吨位数量是当时亚洲更大的,其中旗舰舰定远号的排水量是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吉野号只有4000多吨的排水量,但北洋水师的舰队有如下的装备问题:
火炮数量、射速、弹药的问题:当时的北洋水师单舰主力火炮数量不足,布置的位置不利于海战,当时的定远号只有在舰首尾才安装主力炮,而吉野号在舰中位置有三门主力火炮,这样导致海战中定远号的射击角度有限,不利于大战。火炮射速上吉野号一分钟可以射击3发到6发炮弹,而定远号两分钟一发炮弹,实际海战中只能被动挨打,失去主动权。海战中定远号使用的是穿甲弹,只能击穿不能爆炸,在大东沟海战中,吉野号身中多发炮弹却沉不了,有力说明了当时炮弹使用的错误,而日本则多是爆破弹,对舰船的损害极大,从而影响战争结果。
航速问题:北洋舰队主力舰船的航速太慢,定远号的平均航速只有15节不到,而当时的吉野号可以达23节,实际做战中定远号的平均航速仅有10节不到,航速过慢导致被动挨打。日本当时经过明治维新后,买入的舰支虽然吨位上不大,但属于最新型的战舰,具有航速快,射速快等特点。
二、海军军人训练水平问题: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海军很少对外开放交流开放,缺少系统性的训练,管理体制也极其落后,尤其是实战演练,多数都是纸上推演,多舰支的协同配合作战的能力欠缺,海军军人的单兵素质差,设备操作不熟练。而同时期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基本被西方文化同化,训练 *** 与当时的欧洲列强海军基本相同,有先进的训练 *** ,严格的纪律要求,作战水平较高。
三、战备问题:清末的海军的战备水平极低, *** 一心只想着和谈,并没有做好开战和长期战争的准备,反观日本,本身就是蓄意已久的侵略行为,所以在积极备战,一旦战争爆发,全国动员,各类保障物资装均能有效提供。而此时的清末,国力孱弱,军费匮乏,很多军人还要下船做其它生意养家活口,可见战备水平相差太大。
四、军官指挥水平问题: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着手创办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于他的私人舰队,所以在领导上不受大清的完全领导,只听丛李鸿章一人指挥,别人无权调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李鸿章的旧部,原先是陆军军官,并非海军专业出身。虽然北洋水师中有部分留洋的军官舰长,但大部分各级军官缺乏系统性的指挥训练。而日本则兴办海军学校,引进西方选进行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量的海军军事人才。
五、贪腐问题:军队各层级军官都参与贪污,前线指挥官与后勤官员勾结,导致整个海军的作战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战争中出现哑弹、空弹等问题,影响战争结果。
六、清末 *** 的问题:清末的 *** 已经千疮百孔,清 *** 已经无力控制国家,权力均被大臣们掌控,导致国家的各个方面均出现了大问题,经济上国库亏空,外交上软弱无能,一心只想和谈。种种原因导致没有重视海军的发展和建设,从而使得北洋水师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综上6个原因,导致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遭受重创,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
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是李鸿章。
光绪元年(1875年)5月30日,总理衙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交实施方案 ,基本同意创设三支海军的建议,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李鸿章受权督办北洋海防后,即着手筹办北洋海军,通过赫德在英厂订购蚊船四只。
舰队实力曾是亚洲之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西班牙王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 *** 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战略军备: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日本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而在海军军备,战前日本联合舰队从总吨位、火炮配置、水兵数量、航速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过了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