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性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
娱乐同时也是一个设计来给予观众乐趣的项目、表演、或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当代动画展示娱乐性与动画电影表现的手法有着很深的关系且与大众心理上的某些需求又有着很深的渊源当代国内看重的动画片的教育性和娱乐性:说到教育性可以理解为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一种说教性,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接受其审美和观点。教育性是以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关心和维护公共利益,具有社会责任感等等健康向上的思想为育人目的的。中国早期的动画片的教育性很强,象《小马虎》教育我们要仔细,《叁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熊猫百货商店》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差不多》教育我们要认真等等。尽管美日都不将动画片的针对对象限定在青少年,而且,我国也一直在呼吁扩大动画片的观影群体。但是,事实上,动画片的主要观众群还是青少年 。动画片最初吸引青少年的是其娱乐性。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人生阶段,是思维方式和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该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事物充满了想象力,但是,刻板单调的形式会让青少年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而动画片则具有生动的趣味性。动画片的连续不断的运动感的图像,把他们想象中的不确切的或者是没有想象的到的画面直观化了。这种通过色彩的冷暖、镜头角度的运动、灯光的变化来表现活动的视觉图像的画面艺术,让青少年们始终保持着放松、愉快的情绪接纳。同时,动画片通过艺术加工把某些平常的东西表现出各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形象来,这些夸张了的动画形象与学生日常所见,所知有明显差异,视觉上生动有趣可爱的卡通造型、夸张的动作,再加上动听的音乐,配合着美好的故事,心理上容易产生愉悦,这些愉悦感吸引着小观众。 可是,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建立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个体求知欲增强,对自然科学、社会人文、历史、地理等知识都具有了比较明显的探索和掌握欲望,对善恶是非逐渐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如果仅仅是简单肤浅的娱乐,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欲的膨胀,不能带来一定深度的思考,仅仅简单的形式上招惹他们的眼球,而不能吸引他们的内心,也势必遭到他们的厌弃。最终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最早的一部3维动画《最终幻想之灵魂深处》1因为内容太空洞,即使是领先世界的高科技,完全不同于2维动画的新颖 *** 形式,也是票房惨淡,甚至令索尼搭上了一亿美元。所以说,优秀的动画片生动丰富的影象形式,一定具有寓意深刻的内涵。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内容必然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人性化趋向也会相当的明显。真正 *** 精良的动画片要以肯定的态度颂扬美好的、正确的现象,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丑恶的、不良的现象,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识别到真、善、美与假、恶、丑。净化思想感情,规范道德行为,最终达到"寓教于乐”。
当代的娱乐化有利有弊。
对于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尤其是对于受众面最广、泛娱乐化程度较高的电视等媒体而言,其降低的,不仅仅是受众的文化品位,连受众的基本判断能力都将受到了损害。受众不断地受到泛娱乐化传媒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
久而久之,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受众对善恶美丑的概念都会变得模糊不清,怎么区分高雅与低俗的能力都将丧失。而大众传媒将会用更低俗的产品占领市场,取悦受众。这将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恶性循环。
泛娱乐化影响:
首先,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迫使新闻媒体千方百计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甚至是格调不高的需求。
多年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掀起了“选秀造星”的热潮,这些“选秀”节目的成功至少从两个方面对公众进行了消极引导:一是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肯定、 *** 与鼓励;二是对“追星族”狂热的追捧行为予以积极的评价和赞赏。
第二,媒体对收视率、发行量的过分追求使得新闻策划逐渐走入了“误区”。高收视率、高发行量意味着丰厚的广告回报,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利益的驱使下,“新闻策划”这个被广大媒体所运用借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避免新闻活动盲目性的合法行为,成为个别媒体进行商业行为的挡箭牌。从对新闻事件的导演、参与到对娱乐节目的低俗炒作,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传媒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在媒体节目泛娱乐化、泛低俗化的风潮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苍白与乏力。我们需要一个能保证中国新闻媒体健康发展、引领群众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制度体系。
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国家法律法规,通过他律与自律全面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需要新闻传媒发挥其作为舆论引导的作用,承担起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