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晋、医学家。炼丹行家,道教理论家。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储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皇甫谧(二一五-二八二)
魏晋问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我国之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李时珍(公元1518-1593)
明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春人。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於世。
钱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儿科医学家。字仲阳,山东东平县人。曾任太医丞。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儿科造诣更高。被尊为中医儿科鼻祖。著述多已失传,谨有《小儿药证直诀》流传至今。书中载述的五脏补泻诸万为后世医家广为采用。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 *** 等均有精辟的论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叶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医学家。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并有重要的建树,尤其对一些疑难重危病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著《温热论》对温病的理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温病学的奠基人。后人根据叶氏所存医案整理成册,还出现了一批托名著作。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之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诞生於浙江羲与县赤岸镇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著有《局方发探》、《格致馀论》、《素问纠略》、《本草衍羲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诊治麻、痘、斑、疹,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之一部专著。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大胆提出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陈文中不仅是一位治疗痘疹的专家,对小儿杂病的证治,亦皆收奇效,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两书传世。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儿科影响很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温补与寒凉的学术争鸣,开始局限于痘、麻范围,以后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这种学术急诊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与基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中医儿科学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此时,对于麻、痘、惊、疳和五迟、解颅、龟背、腹痛、呕吐、腹泻、惊啼、虫痛等小儿常见病,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翔实的记载,并有有效的治疗 *** 。
其时涌现出钱乙、董汲、刘方明等著名医学家,《小儿药证直诀》、《董氏斑疹方论》、《小儿痘疹方论》、《幼医新书》等儿科专著相继问世。
其中的钱乙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之为“幼科之圣”。张择端选此典型入画,完全符合当时医学发展的情况。图中还有一处骨科诊所。门前竖起的招牌上写着“专门接骨”字样。门口有两个头戴草帽务农模样的人徘徊,其中一人似乎正想进门求医,形象生动。
我国伤科发展很早,以前与外科合在一起称为“金创折疡”,从图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作者高超的画技和北宋年间熙熙攘攘的都市风光,还可以欣赏到几处与祖国中医药发展有关的珍贵画面。至宋代伤外分科,出现了接骨的医生,这一点反映得也颇准确。由此可见,我国宋代骨科疗法已普遍用于民间。
这一切,形神兼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把当时汴京的药铺生意兴隆的景象都生动地体现了出来。这是当时中医中药业的发展盛况的反映。
一、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内经》也有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记载,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又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疾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秦汉到两晋南北朝,小儿医学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了用“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的儿科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东汉名医华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儿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辨证体系奠定了基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先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并首次论及了小儿变蒸。
二、儿科学的萌芽时期—隋、唐
隋唐时代是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 *** 重视医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儿科专著,如严助的《相儿经》、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在唐朝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中论述小儿疾病6卷,病候达255候,之一次对儿科病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婴儒方”2卷。重视小儿优生,从小儿初生护理到伤寒杂病分为9门,专篇论述,收集儿科用方300余首,所用剂型,除有汤、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剂、乳剂、药粥、熨剂、涂剂、摩剂等,说明当时已重视小儿用药的剂型,便于小儿给药。王焘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论及小儿疾病的防治多达86门,收载儿科用方400余首。
三、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为小儿的独立专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推动了儿科医学的进步。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但据考查,现存的《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书中提出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字仲阳,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由弟子阎孝忠整理编集的《小儿药证直诀》集中体现了钱乙的主要学术思想。该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小儿的四诊特点,重视望诊,总结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 *** ;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证纲要;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补泻方剂,如导赤散、泻白散、地黄丸、白术散、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儿科所常用;所用制剂以丸、散成药为主,方便小儿用药,切合临床应用。此外,对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宜凉泻,慢惊宜温补”的治疗大法,以及“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对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钱乙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疗,所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深得钱乙嘉许,并为之写序。该书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之一本专著。其后,南宋的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大胆提出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为痘疹类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这两种学术观点,对后世儿科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后世儿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寒、温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两者争鸣,丰富了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医论证治分列500余门,集宋以前各种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稍晚问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其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大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并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烧灸脐带,再用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 *** ,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为小儿给药开辟了新途径。
金元时代是中医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临床各科的独立发展。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李杲善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他们的学术争鸣,丰富了儿科学的内容。
元代儿科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20卷和《活幼心书》3卷。其学术特点,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二是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因证脉治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三是《活幼心书》以七言歌诀形式编撰,便于初学者诵习,对于儿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儿科学的成熟时期—明、清
明清时代,中医儿科学又较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步入成熟阶段,儿科专业人员激增,儿科专著大量涌现,儿科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全面深入。明初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集明代以前儿科诸家经验,分72门,收624方,证治齐备,叙述详明。寇平的《全幼心鉴》也是明初较完备的著名儿科专著,对儿科医生守则、小儿生理、保育护理、疾病诊治均予汇集说明,其中对面部和指纹的望诊论述尤详。鲁伯嗣的《婴童百问》10卷,列问论述,详究小儿病源与证治,附方800余首。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共论证200余种。针对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提出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是儿科之一要事,指出此病是由断脐不洁感染所致,采用了烧灼法断脐以预防。对各类小儿外科病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约70余种,辨证用药精当,内治为主,配合外治,必要时手术兼施,为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万氏就不同阶段的小儿,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同时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幼科发挥•调理脾胃》说:“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疾病的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集众家之长,又参以已见,内容广博。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诸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是乾隆年间“敕编钦定”的,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内容极为丰富,适合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综合各家治麻心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治疗。
陈复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儿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胎教学说,重视“胎禀”、“护胎”;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 *** 20多种,外治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从三焦分证论治,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二者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此外,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长期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总结了“活血化瘀”治则的实践经验,创制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名方,促进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发展。
明清时期,麻疹、天花广泛流行,儿科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撰写了大量的麻、痘专著,如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蔡维藩《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仁端录》、万全《痘疹世医心法》、翁仲仁《麻疹心法》、聂尚恒《活幼心法》、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吴建钮《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突出的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记载用“佳苗”人工接种。这种“佳苗”即是“熟苗”,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疫苗。清代朱奕梁的《种痘心法》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力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这样的处理过程,基本上是符合现代 *** 疫苗的原理和要求的。这种“熟苗”已是去除毒性、保留了抗原性的疫苗。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西医传入我国,中医学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摧残,但同时,保持和发展中医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进行。在中医儿科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与《钱氏儿科案疏》、陈守真《儿科萃精》、曾志斋《福幼奇书》等;还有一些医家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中西医合参,有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恽铁憔《保赤新书》、顾鸣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在当时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